《倩女幽魂》和即将上映的《监狱风云》,绝对可以把陈家洛捧为一线的大导演。到时候由他执导的新片,不愁卖不起来。
也不怪李新滨一副饥不择食的样子,实在是现在的台湾电影市场太过萎靡。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业受大气候影响,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1978年的中美建交,对于国民党当局来说不啻为最沉重的一击。岛内的本土化与民主化运动也随之壮大,有力地动摇着长达数十年的威权体制。
为应对内忧外患,当局加强了宣传工作。“中影”(中央电影公司)、“台制”(台湾省电影制片厂)和“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三大公营电影机构受命制作了大量“政治宣传片”和“军事教导片”,以期鼓舞民心士气,不想却受到了观众的强烈抵制,毫无票房可言。
等到1978年,香江影界涌现“新.浪潮”。两年后的“金马奖”期间,台湾“新闻局”专门办了一个“香江新导演座谈会”,邀请“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来台切磋。
虽然最终座谈会不算成功,台港两地同行在艺术内容上并无多少交流,但这在另一个角度却加深了台湾电影界对当时自身困境的担忧。
直到1982年“新闻局”也顺应民意,取消了“剧本预审”制度。电影人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从1983年起到1987年,“新电影运动”可谓是全面展开。按道理说‘新电影运动’的开始,就是冲着好的方向前进。比如香江,出涌现出谭家明、徐勀、陈家洛等代表性的新派导演。
其实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在1985年之前,形势却是尚好。多数“新电影”俱为媒体和观众共同的宠儿,又叫好又卖座。
可惜好景不长,轰轰烈烈的“新电影运动”到了1985年遇到挫折,各类影片皆是票房下滑。其实质原因,乃在于“新电影”和观众的距离拉开了。
香江电影业蒸蒸日上,台湾电影业则是江河日下。如此一来,台湾的电影市场彻底成为香江电影业的后花园。
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的影业公司纷纷萎缩产量,或者转型,亦或者直接放弃本土电影转而投入黄金时期香江电影的怀抱。所谓商人逐利,香江电影能卖钱,他们自然也愿意砸钱。
这个时期正是台湾片商涌入香江电影业的狂热期,陈家洛凭借《倩女幽魂》崭露头角,自然受到像李新滨他们这类人的亲睐。
特别是看了陈家洛的新片,《监狱风云》,李新滨更加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那个娱乐版块上特立独行的后生仔,是个搞商业电影的一把好手。
“金老板,你只要带着陈家洛的片约过来,我们随时可以签合同。”临走前,李新滨对着金凯旋确定道。
金凯旋哈哈一笑,说道:“放心吧,李老板。”
……
“老板,陈家洛这部新片明显是要大卖的。你确定就凭金凯旋这样一个二流的独立制片公司,可以请来陈家洛给他拍片?陈家洛愿意,恐怕新艺城都不会放人吧?”车内,李新滨的秘书斟酌道。
不管是谁拥有一颗摇钱树,都没把它借给别人摇几天的可能。
对此,李新滨淡然一笑道:“小刘,这你就不懂了吧?人家金老板是号码帮的人,明白了吗?不用挖人,只是借过来拍两部片而已。只要拍的好,钱照给。”
刘秘书喉口一动,想问:要是拍不好呢?不过这个傻问题最终没有问出口,想来应该跟台湾给兄弟会拍片的差不多。拍不好,钱肯定是拿不全的。甚至赔得多了,说不定还要挨一顿削呢!
……
此刻的陈家洛可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人预定了,而是在电影工作室的会议间跟吴火、刘海棠等人商讨的火热。
《监狱风云》午夜试映的大获成功,让他们心中充满底气。特别是《倩女幽魂》的珠玉在前,这一次,说不定真的有机会在香江票房上跟房龙的动作电影拼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