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驿倚靠着马鹿山,因为并不是关隘,并没有当道而立,而是位于谷道南侧,临河而居。
驿站几近荒废,只有一名驿丞与两名年老的驿卒留守,刘云水与李过突袭关山道的时候,将驿站收归了天命军,原先的驿丞与驿卒并没有反抗,因此都得以留用。
李自成来到马鹿山之后,强化了关山道的各个驿站补给,遂在此驻扎了一个总旗的士兵。
辰时刚过,草尖上的露珠尚未消除踪迹,李自成的身影便出现在马鹿山,他将所有的亲兵,以及驻扎在马鹿驿的辅兵集中起来,接近百人全部来到马鹿山南麓,一面平整土地,一面砍伐树木茅草,开始搭建简易房屋。
按照长久制,茅屋应该是石墙,山上青石甚多,取材极为便利,但李自成要尽快让工匠们入住过来,只能先修建简易的茅屋了,茅屋的围墙都是树木框架,再将晒干的藤草变成草帘,遮挡雨露和蚊虫。
短短两日时间,山前便搭建了七八栋茅屋,全部做为住宅,至少能入驻百余人,士兵们方才开始从山上取料,由工匠们按照李自成的要求,开始烧制水泥。
水泥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大约八到九成的石灰石,加上一两成的黏土,生料先进行“预热”,也就是脱水,黏土的可塑性降低,块料变成粉末状。
随后进入“分解”和“煅烧”阶段,温度达到一千二百度时,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铝酸三钙。
当温度达到一千四百度时,物料开始烧结、熔融,再生化学反应,硅酸三钙以微小的结晶析出,即成“熟料”,然后出窑。
熟料中在加入少量的石膏,水泥便成功了。
李自成有后世搜集的详细资料,理论上并没有多少难度,水泥窑也是可以制作,但要控制温度,就显得特别困难了,这个时代,大明的土地上并没有温度计,想要准确控制温度,实在没什么好办法,工匠们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给出模糊的数据,烧出水泥的质量,完全依赖工匠个人的感觉的经验,与李自成一再倡导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
没办法,李自成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出后世的温度计,标明所用的材料,又画出相关的图纸,令专人送回西宁,交给汤若望,让他根据自己的提示,尽快制造出工业温度计。
李自成将烧制水泥的事,交付刘壮负责,马鹿驿的所有辅兵,暂时归他调遣,协助搬运石料、黏土等,自己则抽空去了一趟固关。
固关的城墙已经修缮完毕,陇右的战俘在辅兵们的指引下,分做四拨,分头修缮固关至大震驿、大震驿至安戎关的道路。
这些驿道开辟于数千年之前,经过中央之国的多次修缮,路基大部分比较宽阔,只要将驿道平整即可。
按照以前的做法,只要清理掉路上的大石,然后填上黄土,再行夯实,修缮便算完工了,但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特别是夯实黄土这个环节,需要用石窝半尺半尺地一步步夯实,即便有足够的劳动力,每里驿道,至少需要十天半月的时间。
这样的驿道,不仅修缮时间长,耗费人力成本巨大,保存时间较短,又不耐雨水的冲刷,地面的平整度远远达不到李自成的期望。
他已经在马鹿山烧制水泥,自然要按照新的标准修筑,驿道的宽度,几乎就是唯一的目标。
地面的平整度不是问题,如果没有巨石挡道,只要将驿道修理得基本平整,路面上堆积些碎石即可,地基更是不用担心,这是沿用了超过千年的古道,路基早已经受过检验,路面不存在沉降问题。
固关至大震驿这一段主要是拓宽,在不影响水流的前提下,尽可能向山势一侧挖掘一些,没有机械,只能依靠战俘们的人数了。
不过,这些是使用了超过千年的驿道,经过多次维修与拓宽,需要拓宽的地方,并不是太多,驿道维修的速度很快。
倒是大震驿至安戎关那一段,因为要穿过山脊,道路回旋往复甚多,不但增加了长度,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通行的难度。
李自成在山脊处观望了许久,现一块足有数万斤的大石,切好当道,驿道因此被迫改道,原本不过半里的直线距离,沿着山势足足绕行了数里,还要沿着峭壁,基本上无法拓宽。
他紧缩眉头,将负责这一段路基的战俘头领找过来,道:“这一段山路,因这一块巨石足足增加了数里的距离,能不能将这块巨石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