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365书包 > 重回80当大佬 > 第57章 他乡遇故知

第57章 他乡遇故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或许是来“应聘”的人太少,加上顾骜也算体系内的人了,不太保密的信息都能听。包处长闲得慌,居然就摆龙门阵、卖弄起当年的见闻来:

“当时,两弹中的核弹,是二机部专管,跟我们没关系。导弹本身的制造,有兵器工业部,所以咱一机部就剩下给弹道导弹做配套。

那时候国家没有弹道导弹核潜艇,所有核导弹都靠地下射井。核战备的地下基地,就要配备战时的制氧设备。国家要求上六万方级别的大制氧,但当时国内只能造到三万方级的。

咱现在的局长,十年前还是热工所所长,就带我一起去钱氧,连考察带找外援带攻关,住了好久。最后还是邵工有办法,不愧也是交大的高材生,搞热工机就是有一手!几个月都没怎么睡觉,硬是把六万方的图纸整出来了——这种为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怎么能……”

包处长叹息了几声,已经说不下去了。

他的例子,顾骜大致上能听懂。

大制氧设备这玩意儿,就跟一般工业文上看到的大化工案例差不多道理——40万吨大乙烯肯定是比20万吨的要产率高、单位能耗低;80万吨大乙烯又比40万吨牛。

分离空气的设备,也是6万方制氧机单位产出的耗电量远低于3万方;12万方、15万方进一步牛逼。

而在冷战时期,备战核大战时,为了确保地下核基地存活能力,配套大制氧是必须的。

因为水和食物容易战略储备,而氧气不可能全部靠钢瓶灌装储备,那完全是杯水车薪。一旦地表大气被核打击污染了,没有大制氧设备的地下基地根本撑不住。

(当时的地下核战基地都有配小型反应堆电,靠核电驱动大型制氧机,理论上可以撑很久。当然实战时有多大效果就没人知道了,因为没生过核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顾骜父亲所在的厂子,以及邵科长本人,在十年不可描述期间,一直撑过了前七八年,都没怎么被运动波及——当时跟苏联人在珍宝岛打仗,与核威慑力量稍微沾点边的工业单位,是没人敢去骚扰的。

只可惜,到两弹一星结项后三四年,跟美国也建交了,国内各个核弹井基地的制氧机订单也供货得差不多了,外部威胁大减,邵科长才终于没能免难。

不过这个例子,也给顾骜暂时吃了一颗定心丸:不管国家政策怎么变,一般来说,一个参加过一号工程的技术人员,只要有贡献,哪怕激进一点,至少能保他完工后三四年内没事。

(氢弹成功后前三四年,两弹元勋邓院士也没事。周-总-理一直力排众议保护他。)

他顾骜如今都参加了膜式制氦机项目,功劳也都被历史记载下来了,所以他也有三年的护身符,在此期间可以让宵小之辈退避,不敢构陷他。

凡是生在他身上、可对可错的事情,基本上都会放着观察观察,暂时算他对。

至于三年期满后,顾骜还想做时代的探路者,就需要其他的力量来当护身符了。

不过那时候国内局势风向也差不多明朗了,82年著名的整肃经济犯罪也过去了。至于再往后的“YD”,那是对付恶性刑事犯罪的,不是针对经济问题的。

……

包处长跟顾骜聊了这么多往事,都聊出点交情来了,面试自然也没必要认真进行下去。

说了些希望顾骜到了外事局后、为国内的技术/装备出口做贡献的勉励言语,包处长就把接收意向函和别的文件都盖了。

习惯了后世上市公司、外企缜密HR面试制度的人,或许会对如今的作风感到瞠目结舌。

但在包分配的计划时代,产业类的机关以及大型央企、国企,就是这么用人的。

哪来的什么一面二面三面,看你顺眼是自己人,直接就用了。

何况顾骜只是来当实习生的,又不是转档案拿编制。

“这就可以了?”流程走完后,顾骜自己都觉得太顺利了。

“你是来干活的,又不是来争待遇的。我们欢迎都来不及呢。”包处长显然心情不错,什么话都跟顾骜说,

“要是给我们塞个在东欧当过大使的人,来按待遇养老,那才叫苦呢。你们外交部的级别,出了名的高配。大使级别比我们局长还高,这不是请人来干活了,是请个老爷回来供着了。”

顾骜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是高端廉价劳动力呢,工资都不用,最多给点外勤津贴。各部门不欢迎才见鬼了。

也怪一大早的茶话会级别太高,看到的都是大人物,害自己白担心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