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2月日,农历丁丑年除夕的前一天。位于张掖西南的山西会馆张灯结彩,人来人往,车马不绝。
午时一过,就有拿着昨天红军派人送去的迎春茶话会请柬的人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被门口迎接的政治部干部客客气气地迎进去送到后边大殿。许多相熟最近没敢出家门的商人、士绅、教师、医师、宗教人士相互作揖问好、躬身寒暄着,整个会馆大殿热闹非凡。
张掖是古丝绸路上商贸发达的重要的交易场所,自明永乐年间设立茶马司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在西北有着重要地位的以粮食、茶叶、马匹、药材、皮货、烟丝贸易为主的集散地,极为繁盛。
到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商贸的繁荣达到了顶峰,乡村殷实、文化昌盛、商贾云集,金张掖称号流传开来。聚集了数千各地商人,从山西、陕西、四川、河南等地来到偏远的河西,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数百家货栈。
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范围,这些客商以地域为纽带结成帮会、设立会馆,成为沟通感情、交流商业信息、拆借资金、慰藉乡愁的平台,在商业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多时曾有0多家会馆同时存在。
清朝雍正八年山西客商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修建费用都由同乡客商自愿募捐。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多处损坏,山西客商再次募捐,历时一年修缮一新,成为张掖最大的会馆。
山西会馆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院落群体。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彩绘、泥塑,遍布全馆,交相辉映。殿宇楼阁,庭院花木,使整个建筑绚丽多彩。是张掖重要的上流聚会场所。
民国八年随着政治、军事、贸易中心逐渐东迁兰州,马家势力逐步进入张掖,实行苛政、税赋极高,无力经营的数百家商号被迫倒闭关门,迁往兰州或其他地方。古城张掖才从与华北重镇保定、徐州、包头齐名的繁荣日益变得冷清寥落。
但建好的山西会馆依然没有随着大客商们的离去而破败,反而成了留下的各地商人共同的商业信息交流中心,依然繁华热闹。
整个山西会馆沿一条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两侧的墙壁上镌刻着“忠”、“义”两个大字,表达了晋商经商做人的信条。
进入山门迎面就是上下两层的戏台,二层正面是舞台,其他三面是雅座。下边是通道,演戏时可以供人或坐或站观。台的墙壁上还存有晚清与民国初的书画作品。
穿过舞台是牌楼、钟鼓楼,大殿,后楼等建筑。造型古朴,厚实威严。
马家军进驻张掖后此地被军队征用,后来成为韩起功的司令部。独立师占领张掖以后,清理掉岗楼、马厩等设施后交还给张掖商会。
下午两点,张掖城里的客人基本到齐,根据身份、职业各自坐在一起,相互打探着这个西路军的情况,猜测着会提出什么派绢派粮派工的要求。对堆放在桌上的民乐酥梨、临泽小枣、张掖瓜子、山丹油炸面食、肃南牛肉干、兰州三炮台也无心享用。
张掖初级中学的林校长坐在靠北边的一张桌子旁正和同桌的几位小学校长、教师说着时下的局势,感叹乱世难平,只见南门外进来了一群军人。依次挨桌与客人拱手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