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四十六章通天之路(十七)
------------
赵姓大臣说完这句话后,抬头看了看坐在上面的柴荣,见对方没有阻止自己说下去的意思,便接着说道:“陛下刚才言道,会给这些人一个机会,回答臣和张大人的疑问。刚才这位……”赵姓大臣说到这里突然发现从这些所谓的道士进殿到现在,官家、张大人和自己一直都没问过他们的名字,使得他这会儿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刚才说话的这个道士。
其实不止是他,就连手中有扶摇子老神仙提供的人名单的柴荣,现在都没把人和名字对到一块儿去。他现在能确定的就是,那位穿着道袍,可能是这群人里唯一的真道士法号叫yù虚子,在扶摇子的弟子中排行第四。另外,通过这些人的行为举止判断,这个出面讲话的应该是扶摇子提到的这些弟子的领袖人物――王崤峻。至于其他人谁是谁,柴荣一时也搞不清楚。
不过,王崤峻显然是看出了赵姓大臣的意思,忙自我介绍道:“赵大人,小人姓王,名崤峻。”
“噢”赵姓大臣答应了一声,继续说道,“刚才这位王道长只是回答了官家的问题便被张大人打断了。臣以为姑且不论其所说是否是实情,陛下还是应该给其一个机会,让其将臣的疑问解答清楚,而后再论其是否有罪也不迟。”
柴荣听罢略一沉思,点点头说道:“赵爱卿言之有理,朕就给他这个机会,先让他解答清楚爱卿的疑问再说。”
柴荣的这句话无疑是让王崤峻看到了一线生机,虽然他不知道这位赵姓大臣为何会变相帮自己,但这份人情是要记住的。因此他非常感ji的看了这赵姓大臣一眼。不过,赵姓大臣并没有给他任何回应。但王崤峻却并不在意,他明白这会儿这位赵姓大臣无论如何是不会回应他的。不然看在柴荣眼里,说不定会以为他们之间是串通好的。
不管赵姓大臣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王崤峻此时都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因此他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说道:“陛下,这位张大人的疑问,方才草民在向陛下讲述草民等在幽州的经历时已经说过。草民等是为了自立而离开了‘yù虚宫’,搬到良乡城中居住,后来为了方便经营田产、做生意而还了俗。是以,除了依然在‘yù虚宫’做道士的四哥yù虚子外,其他兄弟都不再做道士打扮。
至于赵大人所问的海外汉商为何没到过中土,这事说来话就长了,其中缘由且听草民慢慢道来。不错,自古以来,确实没有任何一部史中记述过东海之中有一强大国家,更没有哪部史有过自东方万里之外的异国来中土做生意的汉人商贾。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并非这些背井离乡的汉人不想回到中土来,实在是因为他们无法回来,或者说是不敢回来。”
“不敢回来?”赵姓大臣疑huò道,“这是为何,难道他们怕中土战luàn未平,伤及他们的xìng命吗?”
“这只是原因之一,而且是非常次要的原因”王崤峻答道,“据草民听长辈讲,以及阅读各种历史籍得到的信息,草民的先祖是在东晋时为避战luàn而出海的,当他们经过数月航行抵达这座海外大岛时,那里就已经存在一个非常繁荣、非常强大的国家了。这个国家的居民分两部分。其中占多数的是一种与我中土人士相差很大,皮肤颜sè较深,个子也比较高大。说的语言也与中土迥异的所谓原住民。
另一种,则令草民先祖倍感惊奇,因为他们居然也是汉人。据这些当地汉人讲,他们是在秦末时为躲避始皇暴政而逃往海外的,在这座大岛上已经生活了好几百年。虽然这些汉人人数居于劣势,又是外来者,但这些先秦汉人后代在这个国家却处于统治地位。那些异族原住民则被划分为下等人,犹如奴隶一般,只能干一些粗重的活计。草民的先祖刚到岛上时,也曾像这些异族原住民一样,长期受到当地汉人的欺负。
由于长期受到欺压,所以后上岛的汉人经常会偷偷找机会躲过当地汉人的监视,利用暗地里制造的一些木筏或者小船逃离海岛。虽然由于海上风大làng急,真正能逃出生天的汉人几乎没有。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岛上的汉人奴隶就会越来越少,而汉人奴隶远比当地原住民奴隶聪明得多,也好用得多,当地汉人自然不希望他们都跑掉。所以这些当地汉人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律法,禁止任何后上岛的汉人离开海岛一步,否则的话不但逃跑者立即处死,而且与他比邻而居的汉人都会受到牵连,也要被处死。另一方面,当地汉人也采取了一些拉拢、怀柔的政策,缓和与后上岛汉人的矛盾。一来慑于严刑,二来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因此一段时间之后,便很少有人再逃跑了。
特别是在百余年前,后上岛汉人后裔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地汉人的数量,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当地汉人逐渐为后上岛的汉人恢复自由之身,允许他们自己种地、经商,甚至是上学、当官。这样一来,汉人逃离海岛的情况就基本没再发生过。即便有个别铤而走险之人,但其所乘坐的多是小船、木筏,面对万里bo涛,又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呢。所以,尽管汉人在那座大岛上已经居住了千年,可中土之民却依然对这座岛一无所知。”
“原来如此”赵姓大臣点头道,“一方面是严刑峻法,另一方面是茫茫大海,但凡能活下去的人恐怕谁也不会想着逃跑了。更何况后来生活安稳了,谁还愿意冒那么大的风险跑回中土来。没有人从岛上跑回来,自然也就没人能够将这座岛和上面那个国家的故事记录下来,吾等后来人又去哪里知晓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