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几乎已经成了孤家寡人,而且还受了伤,可卢绦回金陵请罪的一时心思并没有变。在他看来,自己身为臣子,没能完成国主交予的重任,自当回朝领罪受罚。漫说只是胳膊断了一条,就算双腿都断了,也要让手下将自己抬回去。可问题是,他卢绦想回金陵以死谢罪,他手下的亲随们却不愿意向来待自己不薄的老爷为了效忠那个昏庸无能的国主枉送性命。更何况,此时周军十余万大军正多个方向向汹汹杀来,金陵城已然在劫难逃,根本没有回去的必要。于是,他们便轮番力劝自家老爷不要回金陵,而是转而向东南,去到距金陵城五十余里的句容县做县令的表弟甄祥那里暂避一时,待时局稳定之后再做打算。
亲随们的苦劝、时局的混乱、周军即将兵临城下的威胁,再加上经历两次大劫难而死里逃生的心理冲击,使卢绦对生死有了更加深刻、更加清晰的认识。他觉得自己能够活到现在,乃是受老天眷顾,自己应该留着这副残躯继续为江南朝廷、为江南百姓做一些远比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大事,以不负上天的青睐。哪怕做完大事之后即刻去死,那也是死得轰轰烈烈、死得其所。因此,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卢绦最终还是接受了手下们的建议,放弃回金陵引颈就戮的念头,转而调头往东南的句容而去。
就在卢绦抵达句容、栖身于其表弟句容县令甄祥府中之后不过几日,曾志林所部便逼近了县城。当卢绦从自己的亲随那里得知周军即将兵临城下、自己的表弟和城中驻防的指挥使意欲献城投降的消息后,第一个反应是长叹一声,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感叹自己再无青史留名的机会。不过,叹息与感慨只持续了片刻工夫,随着亲随又向其禀报此番率军前来的周军统帅乃是有名的“仁帅义将”曾志林,并详细了解了有关曾志林的情况和坊间传闻后,卢绦那刚刚被抛到一边的雄心壮志便迅速的被找了回来。因为他从这个消息中看到了机会、看到了做大事的机会、看到了青史留名的机会、看到了获得足以抵偿自己丧师失地之罪的巨大功劳的机会。
于是,在仔细权衡、认真考虑、全面分析之后,卢绦马上派人将表弟甄祥请到自己的房间,开始以兄弟和朝廷重臣的身份,与对方讨论当下时局、讨论即将兵临城下的周军、讨论要如何施为才能既保全了句容城、又不失国主、朝廷和自己的脸面。
能够在献城投降的时候保住国主、朝廷和自己颜面,甄祥自然求之不得,立即向这位年龄比自己大、官位比自己高、仕途经历比自己丰富的表兄请教。而卢绦则借此机会,向表弟提出了建议:此前所有主动投降周军的州县,不是先与对方密信往来而后行献城之举,就是除掉反对者后直接开城投降,从未有一州一县一寨是在与周军面对面的谈判、先行讲妥献城投降条件,再举城降周后。表弟你既然想与众不同、既然想为人所称道、既然想为国主、朝廷和自己多留些颜面,那么不如向周军提出双方首脑于中立区域当面谈判,在达成协议后再献城投降的建议。如此一来,不但能为国主、朝廷和自己保全一些颜面,而且会因你能“行别人所未行之举、做别人所未做之事”而为天下官员百姓称道,甚至将来名留青史都是不无有可能的
甄祥听罢,认为自家表兄所言甚是,一面拜谢对方献策之恩,一面开始安排得力手下去往周军送信,言明己方愿意投降的真心,以及希望能够在正式投降前进行商谈,以便展现双方对此事的诚意。
就双方的实力对比、身份地位差距来看,句容县令的这些要求很是过分、完全不符合礼法、显得非常狂妄。可沉浸于“仁帅义将”赞誉之中的曾志林却丝毫不以为忤,反而很欣赏句容县令的胆识与风骨。于是,他不顾幕僚、谋士、麾下将领、亲随近卫的劝说,执意接受了甄祥的条件,并初步约定双方于建隆二年阴历五月初九于句容县城与周军右路军大营之间一处中立地带进行有关投降事宜的商谈。同时双方还约定,双方均只带十名亲随、谈判所用营帐由句容县方面提供、商谈期间亲随不得进入帐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