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听到皇帝这一通高明的马屁,忽然笑了,他纠正刘协说道:“别给我和太傅戴高帽子,当时的情形,就算太傅从幽州赶回洛阳,迟早也会被董卓之流驱逐,刘辩在位子依然无法长久。废帝之死,不过是承担了灵帝之前种下的种种恶果而已!当时你被董卓推上皇位的时候,只有九岁,在长安的那些年,你定然也吃了不少苦,不仅没有感受到大权在握的滋味,每天还要在死亡的威胁中惊恐度日。还记得你悄悄派我出宫返回幽州时说过的话么?当时你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宁愿不当这个皇帝,也要远远地离开长安和董卓。”
刘和重提往事,刘协听得心中酸楚,不觉已是泪流满面。“小侄比皇兄幸运,有太傅和皇叔力挽狂澜,如今在洛阳锦衣玉食,高坐庙堂,再也没有人敢以性命相逼。”
“你放心,只要有我在,今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威胁到你!”
“皇叔,小侄有句话一直想对你当面讲出来。”
“呵呵,我能猜到你要说那句话,不管你是试探我也好,还是真心诚意的,我都不会让你把这句话说出来!你且把心放回肚子里面,我来洛阳可不是跟你抢龙椅的,只要你能明白我的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了大汉,不要总是想着那些于国于民毫无利益的帝王之术,我就保你皇位稳固。”
刘和说这些话的时候,半开玩笑半认真,说的轻松之极,只是落到史官和两位学士的耳中时,却是人人闻之色变,心中惊骇不已。能把类似于“抢龙椅”这种话说的如此坦然自信的,恐怕刘和当属古今第一人。
刘协的智商绝对不低,虽然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但从刘和这些话里听懂了很多意思。他一脸诚恳地望着刘和,语气坚定地说道:“皇叔只管放手去做,小侄虽然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国,但也知晓如今的大汉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境地,皇叔但有吩咐,小侄莫不从焉!”
刘和对皇帝的这个表态比较满意,从袖袋中掏出一叠手稿,说道:“我在入宫之前,已把近期要做的事情归纳出来,你先仔细看看,想不通的地方,可以问我。”
管宁上前,从刘和手中接过文稿,转递给了皇帝。
刘协仔细阅读了刘和亲手所书的奏章,然后一脸兴奋地说道:“大汉有皇叔庇佑,真乃邀天之幸!”
第二日,在大朝会上,皇帝亲口提出废除大将军的称号的职位,另设大汉兵马大元帅之职,统领大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军队,由骠骑大将军刘和出任。众大臣此前已经见过刘和,知道刘和出任兵马大元帅的目的是要收揽各州军权,因此无人出语反对。本来按照刘和的惊天功绩,直接升任大将军之职也不会遇到任何阻力,但因为大将军这个职位已经被何进之流彻底污了名声,而且还容易与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起冲突,所以刘和干脆另起炉灶,以兵马大元帅这样更加“高大上”的称谓执掌大汉的军队。
因为兵马大元帅位高权重,又是新设,所以皇帝命人在洛阳城北筑坛,效仿当初高祖刘邦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做法,亲自登坛向刘和授予印信节钺,以向天下人表明刘和手中所握权柄乃皇帝亲授,没有任何问题。
刘和大权在握,立即从改革中央和全国的军队开始做起。他把司令署这一行辕机构迁往洛阳,直接作为兵马大元帅府中的主体机构继续存在,司令署下设各司的司长依然保持不变,只是各自头上加了一顶朝廷授予的官爵。
除了将司令署迁往洛阳,刘和还将北方钱行、大汉时报等机构一并迁至洛阳,以便他在掌握军权的同时,还能紧紧掌控大汉的经济和舆论喉舌。
刘和在洛阳的这番举动,得到了北方各州的热烈响应。辽州牧赵该,幽州牧刘惠,宁州牧杜畿,冀州牧韩珩,青州牧沮授,徐州牧荀谌,并州牧臧洪,秦州牧朱皓,长安督皇甫坚寿等地方大佬纷纷在报纸上发声,态度鲜明地支持大元帅刘和将各州兵权收归中央。
继北方的八州一督出声之后,各州下属的郡守也纷纷开始表态,支持刘和改革军制的做法。随后,赵云、张郃、太史慈、徐荣、鲜于辅、鲜于银、徐晃、张辽、文丑、郝昭、贾逵、臧霸、高顺、田楷、徐盛、管亥等军队将领也在报纸上表态,支持刘和的做法。就连长安吕布也来凑热闹,表示愿意将自己手中的军权上交中央。
刘和不惜费时费力地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就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发起战争而进行舆论准备。
现如今的大汉形势,与历史上的三国纷乱局面完全不同,刘和麾下已经聚集了近三十万大军,这些部队原本是属于他的私军,但因为中央朝廷授予了他兵马大元帅的权力,于是摇身一变全部成为中央军。如此一来,曹操、刘表、刘璋、孙坚等势力所掌握的部队便属于地方军,刘和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以中央朝廷的名义要求这些势力交出手中的军队,否则便以谋逆论处,刘和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征讨。(未完待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