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但这这个大胡子客人……
前世四十多年人生的感悟体验,加之还有这世智能芯片这样不可思议的经历,张小寒也算有一颗大心脏了。
听到不远千里而来的客人的来意,张小寒的心脏还是有抽搐的感觉。
张小寒万万想不到哇!
电影对张小寒来讲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东西,但偏偏就有电影人找上门来,来客是广右电影制片厂的张军剑导演。
从各种报刊杂志寻找电影题材,是张军剑的习惯。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的他对《一代人》,有其自己的解读。看了巴老的题记,他知道后面还有一篇同一作者所写的中篇小说。
巴老的题记对这颗“新时期文学的种子”赞赏有加,张军剑也就顺其自然的看起来。
“夏天的华北平原,寂静的除了蝉嘶再没有别的声音,一个背着块黑木板的年轻人踽踽独行。炎炎的烈日烘烤着他,他一连几天在这一带寻找着在奔波着。干涸的河床蒸腾着呛人的泥腥味儿,但他已然习以为常。他双眉紧锁,肤色黧黑,他在细细地回忆往事,思想亲人,咀嚼艰难的生活。他淡漠地忍受着缺憾、歉疚和内心的创痛,迎着舒缓起伏的河床,一言不发地、默默地走着。”
张军剑一看完小说的第一段,脑海中瞬间就出现了电影画面般的构图。越看张军剑越是疑惑,稍加思索,拿过纸笔一边看小说一边用笔在纸上画画写写。
小说看完了,张军剑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做出了这篇小说的分镜头剧本。
张军剑不由得为作者的文字水平而喝彩。
看看小说,再看看剧本,张军剑决定去找老厂长。
于是,就有了张军剑这次千里之行。
小说改编成电影,张小寒当然是喜闻乐见。
可貌似这帮第五代基本都是个性十强的主儿。往往会把小说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主观的对原作肢解改造。
这帮第五代的爷他们更希望作为一个有主见、有思考的创作者来发言,通过电影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愿,而不甘于呈现作家的作品本身。
无极陈曾说过,“我一致认为最好的小说是没有办法变成电影的……至少需要将它改头换面,必须彻底改变形式,才能变成好的电影作品。”
忠实于原著!
对不起,我们不做应声虫!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第五代导演们特意的去回避那些经典名著和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为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创作的权力。他们选择的都是在当代刚刚引起轰动或文坛注意的文学作品,或者是那些在过去年代里没有引起过多注意的文学作品,或者是因为当时的观众对作家的权威性不够重视,或者是对文学作品不够熟悉,总之就是利用手中的资源与原作者进行不平等的对决而取得胜利,获得话语权。
张小寒对话语权的渴求让他无法像其他作家那样屈服,竟管他还弱小,但他的头必须是高扬的。即使放弃掉这次机会,也丝毫不退,大不了以后哥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