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365书包 > 三国之乱臣贼子 > 第321章 不甘心的曹操

第321章 不甘心的曹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陶谦是徐州之主,得到他的首肯许可,李贤接任徐州刺史的事情十拿九稳。(风雨首发)

古语有云,名正则言顺,天下间,实力强过李贤的军阀一只手都数不过来,可偏偏这等退位让贤的好事落到了李贤的头上。

世人都以为这是偶然,只有李贤明白,这是必然,因为从几年前,李贤就开始着手布局徐州的相应事宜了,后来曹操两次入侵、袁术多次北上,正好给了李贤展示肌肉的机会。

陶谦将大权移交给李贤,不过是顺应时事罢了,若是他执迷不悟,李贤早已经下定决心,等到时机妥当,他会亲领大军武力征讨。

徐州早已经被李贤视若禁脔,北海国虽然富庶,可土地贫瘠、人丁稀少,不足以成就天下霸业,可徐州就不同了,一旦彻底站稳脚跟,李贤的实力足可突飞猛进。

这就好比曹操得兖州、袁绍得冀州,对李贤来说,徐州的地位甚至过之而无不及。

青州、徐州,李贤势在必得,谁要是试图阻拦,李贤便会痛下狠手。

曹操入侵的时候,徐州兵力过散的弊端就暴露出来,若是李贤麾下主力南征,徐州绝难抵挡。

徐州境内的舆图地理地貌,李贤早已经有了详尽的摹本,一旦大战开启,青州兵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出现在徐州最要害的位置。

长久以来,臧霸、曹豹各自为战,徐州军将难以拧成一股绳,而且缺乏靠谱的名将统领,这与生机勃勃、战斗力十足的北海军大不相同。

战场上,同样数量的兵卒相对,青州兵完胜徐州兵。

青州兵的训练、武器装备都远远地超过了徐州兵马。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徐州兵源不行,陶谦的丹阳精兵便是难得的步卒精锐。

徐州军力贫弱,只是因为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刺史来凝聚各方力量。

陶谦与孔融相差不大,他们对于军事都不太擅长,不过,陶谦知道军力的重要性,只是碍于各级势力倾轧,完全被束缚住了手脚,这才不能放手施为。

在陶谦手中,徐州早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苟延残喘,一身的暮气。

改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此番,李贤收服了臧霸,实有军卒两万人,对外却诈称五万大军,这未尝不是一种心理威慑。

面对陶谦的时候,李贤表现的礼让谦躬,然而,这并代表李贤软弱可欺。

都昌、下密城的两次屠杀告诉天下人,小觑李贤的人,势必要付出血的代价。

陶谦执掌大权多年,自然知道李贤这种人是最不能够得罪的,年轻有为,麾下兵强马壮,偏偏又懂得收敛。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算陶谦处在李贤的位置上,他都无法保证做得更好,而对陶氏、对李贤来说,陶谦退位让贤是双赢的选择。

徐州是大郡,自打陶谦在徐州开枝散叶以来,陶氏与徐州便成了密不可分的群体。

如果陶谦的继承者过于软弱,陶氏在徐州的利益可能得不到保证便会鸡飞蛋打,沦为他人的嫁衣;如果继任州牧过于强硬,陶氏的实力可能会被进一步削弱侵蚀。

无论哪一种情况,陶谦都不想去面对。

李贤执掌北海国大权以来,虽说偶有惊人之举,可行事却颇合陶谦脾性,将徐州交给李贤,陶谦放心。

至于陶应、刘备在城外联袂生出的事端,陶谦早已经听说了,好在李贤没有斤斤计较,不然的话,说不定陶谦就要作出大义灭亲的事情了。

臧霸突然投靠李贤,实在是太过出人意料,谁也想不到这位桀骜不驯的骑都尉竟然这么快就作出了抉择。

作为徐州境内实权人物的代表,臧霸归顺李贤,险些让陶谦落入被动。

幸好陶谦早就流露出退位的心思,若不然,李贤肯定要借机生事。

徐州的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臧霸尚未归顺李贤之前,无论北海军如何强盛,他们始终是客军,与徐州乡民有着不小的隔阂,李贤再怎么猖狂,也绝不敢肆意妄为,臧霸投顺之后,从某种意义上讲,李贤的兵马摇身一变,成了徐州主力。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打开的。

臧霸投顺的意义甚至超过了他五千兵马带来的助力。

带路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心小心再小心,明明是一件交好李贤的事情,陶谦可不想再横生事端。

人心险恶,州牧之位一日不归李贤,陶谦便一日不敢懈怠。

陶谦上了年纪,又身染重疾,李贤自然不好一直待在房中,二人又谈了一阵子,李贤便告辞离去。

离开陶谦所在的病房之后,李贤并没有移往他处,他在陶商的极力邀请下留在了刺史府。

在李贤看来,陶谦的刺史府是下邳城内最安全的所在。

军营虽然可以确保李贤的人身安全,却不利于李贤收拢人心。

青州兵大军入城,青州刺史李贤进入刺史府的消息再有心人的散布下传遍了。

下邳城内一些投机取巧之辈急忙准备了厚礼,意图前往拜见,谁曾想,李贤竟然一个不见,不过,对于这些家伙的贺礼,李贤一概收了下来,倒是让他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除了陈氏、糜氏之外,真正有份量的大族、商贾,他们不会过早的暴露出自己的倾向,他们有自己的坚持,自己的骄傲。

不过眼瞅着李贤掌权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没有人敢再嗦,万一事事让别人抢先,进而导致家族成为冷落新任刺史的代表,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于是,登门拜访,传递名剌的事情多不胜数。

刺史府前车水马龙,他们忐忑而来,放心而去。

虽说李贤没有与所有人一一相见,可他留下众人的礼物,这便说明他不会故意与人过不去。

花花轿子人人抬,李贤实在没有必要得罪太多人。

无论何时何地,稳定是一切政策的前提,就算李贤想杀鸡儆猴,那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弄巧成拙,让人生出自危之心。

翌日一早,臧霸脸色阴沉,他寻到李贤,抱拳请罪:“末将无能,让刘备、关羽溜掉了”。

一种说不上是兴奋还是遗憾的情绪涌上心头,李贤叹了口气,道:“刘备只有几百兵马,他怎么溜的这么快?”

臧霸咬牙切齿,嘴里道:“刘备小儿太过奸诈,他竟然换了衣盔,没有与军卒同行,而是带了几名亲卫从小道赶路,我挥军掩杀的时候,关羽没有恋战,他带人厮杀了一阵便闯阵而出,我怕暴露了身份,不敢上前拦阻,只能看着他越行越远,末将办事不利请使君责罚”。

李贤摇了摇头,道:“宣高不必自责,刘备早已是惊弓之鸟,你能在最后识破他的诡计,也算是独具慧眼了。”

臧霸涨红了脸,原本他打算拿下刘备的头颅来做投名状,谁知道竟然搞砸了,此时,李贤非但没有喝斥责骂,反而多加赞誉,这让臧霸更是羞愧难当,“使君,末将愿意立下军令状,不斩刘备,誓不罢休”。

李贤摇头说道:“不必了,你既然没有暴露身份,那刘备便奈何不得我们,况且,没了张飞、没了麾下兵马,便是刘备、关羽逃出生天又能怎样?”

“末将担心陶应与刘备勾结到一起”

“不妨事,陶应早已经吓破胆,没有绝对的把握,他不敢前来送死,至于刘备,这厮因为陶应的缘故把麾下兵马丢的一干二净,他奈何不得我们,难道还奈何不得陶应?”

臧霸颇为意外:“刘备敢对付陶应?”

“怎么不敢!刘备这人心狠手辣,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使出任何手段,不过,我估摸着刘备不会为了私愤而杀害陶应,因为对他而言,陶应还有利用价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